Site hosted by Angelfire.com: Build your free website today!
hosted by tripod
Search: This Site Tripod Web by Lycos Search
Start Your Own Blog Today Build an online Photo Album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老子《道德》今译后记
   后记主要是就译的方法进行解释和探讨.传统的古籍校译存在一些致命的弊端,通常是校而不译,注而不译,训而不译等.可以说是什么都干,就是不译.这是一种半吊子的作法,或者说是舍本逐末.一但有人译了,又几乎群起而攻之.要是老子让人看懂了,翻译出来了,大家都认为对,还用现在费劲吗? 自己译不出,还不愿对别人的工作抱建设性态度,是很不好的人品和学品.

  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译,就是用现在的语言工具,表达同样的语意.如果不能帮助理解,岂非是无用功?有理由推测,这些不肯给出译文的人,虽然做了一些辅助性的文字整理,由于缺少哲学思想功力内涵,是没有能力译.更有顽固者认为是不可译的,这就更可笑了,仿佛有价值的不是思想, 而是语言.换了语言表达方式就等于换了内在的思想.好象我们只能用柴草做饭,用煤气做出来的肯定是毒药.甚至有人格分裂的枪手文,故意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术语,目的不是帮助理解,而是相反,把人弄晕, 以便接受他推销的假药.

 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注释的合理性问题,鲜有谈及.当甲作者与乙作者使用同一词汇的时候,他们的语意是否相同?如果是具体的实物,应当说是相同的可能性极高,语言的结构助词和一些常用动词相同的可能性也较大,但若是抽象的概念,就大不一定。

  中国文字在发展合并中内涵多有取舍. 况且,中文属意合象形文字, 语意多随应用场合有所演化,并非可以穷举的.

  传统很少谈及词性的差异,动词和名词性的涵义区分很少,有必要借鉴西语对词性的分析性研究。一篇文章中,如果形容词占了很大比例,多半可以怀疑是卖大力丸之类假药的.再就是语言环境是否相通,是否有地域差异,时代差异,社会环境差异等。

  译的方法有意译或直译.现在人对古文翻译只敢用直译,不愿用意译,容易遭到非议. 但我认为适当的应用西文翻译中的意译是可以的.也可以译加注的办法,重要的是思想被表达,能够兼顾形的一致最好.

  下空头结论是很容易,故意作高深状也不难。难在言之有物。关于翻译的探讨,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,就是除非你能提出更好的翻译,否则就没有资格评论现有的翻译不准确.至少不能以评判的口吻来评论.所以,首先给出你的翻译,全篇,章回的要点与上下文的关系.再对比两者,才是探讨.全面的评论最好,能说清错的多还是对的多,主要论点是否成立.不行就个别地方,探讨也可.但也要论述完整,免得象无根据的吹毛.

对于几千年前的文字,由于历史上书写、保管、刊校、伪造、、毁坏等诸多不利因素,仅靠文字也根本无法复原古籍的原貌.语言不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体系,也是活的,从产生到现在,既有合理的因素,也有无理因素的影响.现活着的谁都没见过本人亲自写的原稿, 所以,从内容上推断,应当说在理据逻辑性上更加有力. 尤其是概念性的词汇,用别的作者的用法来注解可信度不高。只有用自注,既本人在别处的用法,来注解此处的涵义。

   就老子的译文而言,有几点特殊考虑,一是书写条件,由于竹书的缘故,整体结构可能在流传整理中被打乱,所以,在意群上以四句排比为基本单元,既以最小的媒介容量考虑语意的完整性和一致性,段落,章回的完整性次之。篇章的划分,尤其在前后的秩序上,基本持灵活变通的态度。 二是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对自然规则探讨的仅有的极个别哲学家。可与西方的柏拉图(Plato)和亚里士多德(Aristatle)齐名。没有直传弟子的文可作参考,在概念上不宜采用别人的注,老子有很多自定义的地方,算得上是比较而言严谨的学者。例如,“名”字,“ 名可名,非常名"。 第一个“名”是概念性的名词,第二个是加了修饰的动词,第三个又是加了修饰的概念名词。仅从这句话,很难判断“名”为何物,但老子有自注, "强为之名曰大","可名于小",可以看出,“名”是“定性为,定义为,描述为,形容为,定性质为,”的意思。

   三是不能以不熟悉的,或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解释.例如,将"玄德"解释为深邃灵妙的德性.深邃灵妙是很不严格的形容词,德说成德性等于没有译.玄是形容理性的效果的,因此,正确的译文应当是"理性的欲求".

  四是修养问题,没有老子相近的哲学境界,没有理性,摆不正主,客观的关系,是很难全面理解注释老子的。老子是阐述自然之道及其应用的,在思想上和自然科学更心有灵犀一些,反被载体工具的语言全面死抱住不放,着实有点颠到滑稽,如果对于所要阐述的思想规则没有研究,为语言而语言,无异于部分大于整体,谁还能在语言工具上比词海字典更全面高明吗?

由于时代久远,语言存在一些理解的误会可能性,但自然规则是同样的,所以,先有一些科学和人文的正确规则认识,才有可能从内容的角度判断语意。所以,先有一些其他的研究,既有科学的,也有人文的,尤其是逻辑思维要有,搞成个人认识就很麻烦。目前,评注者多为文科人员,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态度,偏重语言,忽视规则,行为互相抄袭,鲜有方法的更新,更抱门户之见,以仿古为能,仿佛活的都弱智,必定找不到更好的方法,这是他们在老子研究中的致命伤。

我也劝一些以专家自诩的人,不要对人们的一些看似靠直觉的理解抱打击的态度,老子的“德”也包括对本能的合理性的承认,本能知觉的认识并不比概念认识差,突破往往来自外行也不是一回两回了。不要害怕别人抢了饭碗,就摆出一副不可高攀的架式,那解决不了认识问题。任何事物都有完善的必要,没有最高级。为什么说大智若愚,因为常干别人不愿,不想和不能的事,所以别人认为是傻,并非在客观上是傻的。俾贱者多生活在现实中,在经验上比自是的高贵者要强得多。

  五是版本问题, 很多语言派对此大做文章. 对于一部分词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.不可否认有可怀疑,但不能以怀疑为定论.更不能超越语意的重要性,如果改动后,在语意上不能有合理的表现,则不被采纳.

(待续)


首页/Home  文心目录/Article Categories